专业为基 服务为宗

在明明德 止于至善

返回列表

2013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孙立忠教授、杨跃进教授、果德安研究员、段钟平教授

发布时间:2013-12-27 浏览次数:5259

2013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孙立忠教授、杨跃进教授、果德安研究员、段钟平教授


blob.png

孙立忠                               杨跃进                          果德安                                段钟平


孙立忠简介

 

    孙立忠(1960.8.29—)心血管外科学专家、教授,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助理、心脏外科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主动脉病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手术的技术难度大、用血量多、并发症和死亡率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在1990年代,仅能完成简单的主动脉手术,年手术量不足100例,死亡率高达20%。处于“苦战、夜战、血战、死战”的痛苦局面。孙立忠教授在老专家们的支持和帮助下,首创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和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率先开展经典象鼻手术、保留自身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和全主动脉替换术等新术式;建立了我国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和治疗策略,带领团队完成主动脉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4300余例,死亡率降到5%以下,其中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主持成立中国心血管外科医师协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和心血管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积极进行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是我国该领域第一位在国际上发表论文、做学术报告和进行手术演示的医生,也是国内唯一的连续系统地召开主动脉外科学术会议、举办主动脉疾病诊疗技术培训班的专家;作为我国主动脉外科的领军人物,他培养的医生遍布全国,他创新的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


    发表论文161篇(共计被引用1277次),主编、参编著作12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7项。


杨跃进简介

 

    杨跃进(1958.03.16—)心血管内科学专家、主任医师,现为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杨跃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心血管临床工作、临床科研工作和相关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带领团队创造了冠脉介入数量、质量和微创化三项世界第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探索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并成功用于复杂高危患者和病变的治疗。使冠脉介入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国际领先,特别是明显减少了以往经传统经股动脉治疗的患者需强迫卧床的痛苦,也降低了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出血的风险。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评价和心衰防治这一重大课题,先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AMI后心室重构防治、存活心肌识别、心肌无再流和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系列研究,为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AMI的实验研究也有重要突破。发现了骨髓干细胞体外诱导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初步规律性;评价了骨髓干细胞冠脉输注后在体分布和定位规律;探索发现中药通心络和西药他汀类预处理改善移植环境的策略,能大大提高干细胞移植疗效。


    已主持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卫生部等基金项目二十多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文章6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多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医疗成就奖、全国优秀论文奖多项。


果德安简介

 

    果德安(1962. 04 .24—)中药分析学专家、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


    果德安研究员从事中药现代研究至今30年,在中药质量标准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推动中药国际化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创新性地构建了中药复杂体系“化学分析-体内代谢分析-生物学分析”三位一体的系统分析方法学体系,提出 “深入研究,浅出标准”构建中药质量标准的指导思想,建立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模式,解决了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学问题。率先发展了中药指纹图谱和液质联用分析技术,并验证这些方法用于快速整体分析丹参、灵芝等中药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可行性,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的起草人;同时建立了对中药中多种成分同时进行含量测定的相关技术方法如多指标成分测定法、一标多测方法等,并将这些技术方法成功应用于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中。作为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2005版和2010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的制订、编撰和评审工作;作为主要专家参与了2015版中国药典规划、药典品种遴选、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制修订等重要工作,并承担30多个中药标准科研任务,是中国药典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药典标准制修订的核心专家;制订的中药丹参标准被美国药典采纳,是第一个把中药标准引入美国药典的中国学者。作为2005版中国药典I部英文版副主编和2010版I部英文版主编为药典英文版的编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发表SCI论文30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主编专著3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及荣获多个国际、国内奖项。


段钟平简介

 

    段钟平(1962.311.04—),肝病、传染病学专家、教授,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组长。


    段钟平教授主持建立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肝综合基地“北京市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2000年迄今该中心已开展各种人工肝治疗4300人次,帮助全国452家医院培养技术人员1124名,举办七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1次全国性学习班,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做出重要贡献。创立国内外独特的重型肝炎肝衰竭“内科综合-人工肝支持-肝脏移植”的一体化治疗模式,明确了哪些患者适合内科治疗、哪些患者适合人工肝或肝移植治疗,以及三者如何有机衔接,以节省资源、提高疗效。随后多项研究显示,“内科-人工肝-肝移植一体化治疗模式”的应用,把重型肝炎、肝衰竭一年病死率降低接近1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段钟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展了大量肝衰竭机制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起草制定我国首部《肝衰竭诊疗指南》,显著提高了我国重型肝炎、肝衰竭救治水平及成功率。在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支持下,完成大规模的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与阻断研究,提出的母婴阻断方案,可显著降低我国乙肝病毒从妈妈到婴儿的传播,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从2003年至今参加了非典、甲流等历次重大传染病救治与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中英SARS国际合作等课题6项。


    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4部,发表论文9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各1项。



share: